新闻详情
 
当前位置
新闻搜索
 
 
吉林网上复习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大纲(一)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5-11-28 10:34:50    文字:【】【】【
本考前资料严格依据考试大纲编写
2015成考专升本政治精选

一、选择题:(含时事)
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在哲学范畴中,所谓形式就是(表现内容的结构或方式)。
5、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6、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论)。
7、“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观 点)。
8、联系指一切事物、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中)。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1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1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16、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科学的科学”,因为它(只提供指导科学研究的世界观、方法论)。
17、“心想事成”这一观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18、“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9、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0、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1、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事物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23、古希腊哲学史上关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4、唯物主义的古代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
25、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6、空间的特性是(三维性)。
27、关于现象与本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物现象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28、辩证法的三种历史形态依次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辩证法)
2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为人类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道路)。
30、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当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3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32、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哲学派别是(朴素唯物主义)。
3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34、物质的固有属性存在方式是(运动)。
35、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36、设想脱离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3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9、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的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4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41、规律是指事物、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42、“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3、从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因素是(劳动)。
4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45、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意识转化为物质)。
46、在物质和意识关系的问题上,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是(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47、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自身的转化)。
48、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劳动)。
49、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52、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实践)。
5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54、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
5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统一的世界)。
56、哲学上的二元论是(主张物质和精神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世界本原的哲学)。
57、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种观点是(唯心主义)。
58、下列说法中揭示了事物发展规律的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59、扬弃就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
6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61、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能动地反映和改造世界)。
62、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6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真理是发展的)。
6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6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不懂得物质的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
6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局限性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67、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68、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分歧是关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分歧)。
69、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0、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71、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应当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7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7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75、下列命题中不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是(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要爆发战争)。
7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7、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最基本的观点,即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78、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
79、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其理论根据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80、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是同该企业干部队伍的素质、思想政治工作、工人的积极性、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需求直接相关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一果多因)。
8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是(矛盾具有特殊性)
82、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83、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84、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85、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86、假象是指(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
87、系统首要的最本质的特征是(整体性)。
88、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8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90、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91、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92、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9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94、辩证法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9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源泉)。
96、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97、吉林成考网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
98、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99、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100、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
文化的本质的是(人的精神的客体化)。
101、“金要足赤,人要完人”。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10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03、系统是指(诸要素相互联结的统一整体)。
104、“一切以地点、时间、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0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依据的哲学原理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0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07、因果联系所揭示的是(前后相继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108、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是(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109、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
110、可能性是指(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111、杰出人物的产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112、抽象的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东西)。
113、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114、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115、事物的本质是(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116、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是由(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117、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把它们区别开来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118、矛盾斗争的基本形式是(对抗与非对抗)。
119、实践是指人们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20、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12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122、马克思主义考察社会历史的出发点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
123、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124、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2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题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2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127、“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128、理论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129、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的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130、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理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
131、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13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33、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134、对不可之论最有力的驳斥是(社会实践)。
135、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136、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
137、列宁指出:“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说明(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138、客观真理是指(正确认识中对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139、绝对真理是指(它的客观性)。
140、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的关系是(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41、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142、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14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14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收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14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这是因为(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146、感觉、知觉、表象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47、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
148、一切真知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实践)。
149、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形象性)。
150、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就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151、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15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实践)。
153、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所有唯物主义者)
154、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155、真理多元论错误的实质在于(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156、真理一元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157、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158、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
159、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是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段话是强调(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60、认识过程中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61、“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162、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结合)。
163、把经过实践证实正确的理论看成终极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的是否真理性的标准,这种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164、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65、毫无内在根据、与客观必然毫无联系,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实现的东西是(不可能性)。
166、文化最主要的功能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167、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仍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68、历史观就是(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历史问题所持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169、关于历史观和世界观的关系,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历史观包括世界观)
170、关于社会历史观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7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72、作为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存在中不包括(国家政权)
173、在社会存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
174、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意识中不包括(人口因素)
175、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76、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中反映经济基础并为其服务,属于上层建筑的部分)
177、社会意识的核心是(人口因素)
178、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79、关于历史观,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英雄史观属于唯物史观)
180、列宁认为,唯心史观的两个根本缺陷是(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81、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不包括(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尖锐化是唯心史观的思想根源)
182、唯物史观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是(工业革命以来欧洲资本主义迅速而充分的发展)
183、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是说(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一样是有规律的)。
184、与剩余价值理论一起并称为马克思两大理论贡献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联系我们

 电 话:186 0444 1316

 Q  Q:2926 5568 20

 微 信:z2926556820

 联系人:朱老师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亚泰大街6935号南岭小学旁

 在线咨询: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4-2025 吉林省成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