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当前位置
新闻搜索
 
 
吉林成考网上在线学习下载基础知识理论之经济法的渊源和体系
作者:吉林省成考网    发布于:2016-05-13 14:07:06    文字:【】【】【
(四)经济法的渊源和体系摘选自吉林省成考网上的最先解释文章 
以我国为例,经济法的渊源与法的渊源是一致的,与其他法律部门的渊源相比没有多大 区别,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国际条约和协定。
 1.经济法渊源的特点 经济法渊源的特点主要有:(1)渊源广泛多样;(2)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占 有更大的比重。 2.经济法体系 经济法的体系目前仍属于学理探讨的范畴。经济法在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必须占有一定 的地位,经济法自身也应该形成一定的体系,这是毫无疑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这是一个更广义的,包括民事法律规范在内的,所有 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等组成的体系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结构,早先是“三分法”,即企业一市场一国家(这是根 据“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思路划分的);后来发展为“四分法”,即“企业一 市场一国家一社会’’。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应包括: 第一,组建和确立企业、公司等市场主体的经济法律、法规,如企业法、公司法等。 第二,培育和宪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经济法律、法规,如有关各类市场的立法,规范 经济协作关系的各类合同法,规范竞争关系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还有其他大量规范市场运行规则的经济法律、法规。 第三,实施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法律、法规,如产业政策方面的立法,以及可能 制定的计划法、基本建设法、经济稳定增长法,还有国有资产管理法、财政税收法、金融 法、经济监督法等。 第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经济法律、法规,如劳动法、保险法、环境法等。社会保障法将来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和法律体系。 我国经济法律体系已有基本框架,主要的经济法律、法规均已颁布,但仍有相当重要的 一些经济法律、法规亟待制定。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正在发展和完善中使得资本主义
国家政府不得不用国豕删乡仝价果叶 的经济民主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法也因此产生。 由此可见,现代经济法都是在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的对立统一中产生的,我 这一点出发去认识和把握经济法的本质。 第四,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如何调节社会整体与社会个体的关系,如和 与企业的关系,各个法律部门都有自己不同的侧重,都有自己的主旨思想。 传统的行政法的主旨思想是“国家权力本位”,即“行政权力本位”o这在行 是绝对正确的、必要的,但若将之完全覆盖于经济领域,则有违于现代市场经济额 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切问题都通过行政系统运用行政手段解决, 往是片面强调国家的意志和利益,忽视了企业应有的地位和利益。 传统民法的主旨思想是“个体权利本位”。在我国当前加快改革、搞活经济和 经济的时期,这一主旨思想对确立和保护企业的地位和利益,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 主动精神仍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意义。但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这一主旨思想有. 性。“个体权利本位”思想常常孤立地强调社会个体的意志和利益,忽视或抵制社! 意志和利益;往往片面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忽视个体对国家
和社会应承担的j 任;在市场经济关系上则常常斤面地、绝对地推崇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客观上, 动市场固有的盲目性的发展。 总之,在经济领域内,全面推行“行政权力本位”思想,会导致“政府失灵”; 行“个体权利本位”思想,将导致“市场失灵”o这两种“失灵”都会影响生产力 造成社会经济效益的损失。因此,就法对经济的关系而言,社会必须寻求一种经济萑 益最佳的调整模式和主旨思想。 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即以社会整体、社会利益为中心,以社会责任为本 ≥责任的核心和基本整体要求是社会利益,所以二者是一致的。无论国家还是企业, ≥的组成部分,都必须对社会尽责,即都必须对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效益能 手。国家在整体上代表全局利益、长远利益,但在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过程中,它 -个特定的社会实体和物质利益实体,不能“并吞’’那些独立的其他实体。国家可 须行使自己的经济权力,但不能过度膨胀,凌驾于社会之上。国家也是社会组织, 会负责。政府不能让滥用的行政权力和不当行政行为妨碍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射经济效益的提高。“小国家、大社会”思想即由此而来。企业也要对社会负责, 虽调自己的局部利益,置社会利益于不顾,更不应损害社会整体利益。总之,无论 眦,都要对社会尽责和负责。无沦它们处在纵向经济关系中,还是处在横向经:
联系我们

 电 话:186 0444 1316

 Q  Q:2926 5568 20

 微 信:z2926556820

 联系人:朱老师

 地址:长春市南关区亚泰大街6935号南岭小学旁

 在线咨询: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4-2025 吉林省成考网